以赛亚书   历史背景 

  以赛亚生于他本国历史的关键时期,正是主前八世纪中叶之后。当时有好几位写作的先知出现,例如阿摩司、何西阿、弥迦及以赛亚自己;而另一方面,以色列的大半──北方的 10 个支派──也于此时倾覆(参先知年表)。 

  在主前 740 年,乌西雅王崩(六 1 ),结束了犹大和以色列 50 年的偏安生涯。这种安靖快要过去。余下的半个多世纪成了性好侵略的亚述诸王的天下,例如提革拉毘种安靖快要过去列色三世(主前 745 至 727 年)、撒缦以色五世(主前 726 至 722 年)、撒珥根二世(主前 721 至 705 年)和西拿基立(主前 705 至 681 年)。他们的野心不仅是为了财富,而是要建立帝国。为求达到目的,他们把征服国连根拔起,把全体国民迁徙异地;遇有背叛,则施以迅速和可怕的报复。 

  在主前 735 年,耶路撒冷也感受到他们进侵的冲击。当时,以色列和叙利亚联军进逼亚哈斯王,要他参与反亚述的联盟。以赛亚与王的对话(第七章),透示了当时的真正问题:选择信靠神抑或参与联盟?王决定把赌注全放在亚述身上,而不愿倚靠神;结果他被神弃绝,神也预言将有一完全的君王──以马内利,从已倾倒的戴维王朝中兴起。 

  以色列叛逆的代价,先是于主前 734 年失去了北部地区(「加利利」,九 1 ),继而在主前 722 年,国家覆亡。至于犹大,其北部边界,本与以色列接连;以色列现已变成亚述行省,亚述对犹大虎视耽耽(参王下十七 24 )。在这种环境下,犹大不敢轻举妄动。 

  但继亚哈斯作王的希西家,是一位热切爱国者(其年代表可参王下十八 1 );他的信心及愤于国家疲弱,促使他立志兴邦安国。以赛亚大部分的精力,都花于规劝他不要参与反亚述的阴谋(参十四 28-32 ,十八 1-7 ,二十 1-6 )。结果,这种争执引致先知与一班亲埃及党人激烈的冲突,二十八至三十一章似乎暗示此事。后来,希西家反叛亚述(三十六、三十七章),招致西拿基立于主前 701 年兵临城下;尽管有神迹解救了耶路撒冷,这犹大小国也濒临亡国的边缘。 

  以赛亚跟希西家的争持并非为了辩论政见,也不是只为了眼前的境况。他与王最后的争论,突出了这两位信心英雄的分歧。在三十九章 5 至 7 节中,以赛亚遥望被掳于巴比伦之事,认为这是王不愿顺服的结果;王的反应却是如释重负,他说:「因为在我的年日中,必有太平和稳固的景况。」对于一位君王而言,这种观念大概不难理解;但对先知而言,却是太不可思议。故此,这预言在本书的最后段落中成就了。 

  四十至五十五章记载的事件,因有古列的名字而清楚非常(四十四 28 ,四十五 1 )。这带领我们马上进入第六世纪的环境中。古列是波斯南部之安珊( Anshan )王,于主前 550 年掌管了玛代帝国,至主前 547 年,其权力伸展至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他遂与巴比伦帝国对立(犹大已于主前 587 年,耶路撒冷陷落后,成了巴比伦的俘虏)。巴比伦帝国其时已势孤力弱,拿波尼度王又不在京城(只留其子伯沙撒摄政),他也与祭司们不和。至主前 539 年,古列击败巴比伦军;他的军队在毫无抵抗下,进入巴比伦城。古列的行动应验了以赛亚书四十四章 28 节的预言,他遣送犹太人(及其它国民)回国,又批准他们重建圣殿(拉一 2-4 ,六 2-5 )。他在「古列圆柱碑」(现存于大英博物馆)上的铭文,说明了这是他的一贯政策,以求得到各国神明的庇助(参四十一 25 )。 

  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人回国,不久却与那在以色列地居住的人发生冲突,他们不肯协助重建圣殿(拉四 3 )。重建工程停顿了将近 20 年,直至主前 520 年,哈该和撒迦利亚鼓励人民重新动工。很多释经家,视此背景,即紧张形势及耶路撒冷和圣殿的重建,为五十六至六十六章经文的背景。但在本注释中,连系那最后篇章的主线,并非其历史背景,而是它们的主题。那里的主题已不是环绕巴比伦,而是选民的家乡,一方面是指那仍不完全的故土,同时也指向新天新地,那天上的耶路撒冷。 

  作者 

  传统及新约圣经的看法 

  直至近代以前,以赛亚书都普遍被视为一本完整的着作,是出自主前八世纪一位同名的先知的手笔。整本着作都抄在一卷轴中,这是昆兰卷轴及路加福音四章 17 节的提示(选读之经文出自以赛亚书后半部)。本书的统一性也显见于《传道经》四十八章 22 至 25 节(写于新约时期以前约 200 年)。新约圣经对此看法十分一致,参约翰福音十二章 37 至 41 节;罗马书九章 27 至 29 节,十章 20 至 21 节。 

  现代的评鉴理论 

  除了中世纪的犹太学者伊便尼以斯拉( Ibn

  Ezra )的质疑以外(他另有言论赞成传统的看法),认为以赛亚书是出自多个作者的看法,只在近两个世纪才出现。这看法最简单,也最为人接受的主张,就是以一至三十九章为以赛亚的着作,而四十至六十六章则出自一位于第六世纪,被掳至巴比伦的佚名的先知的手。后者本为以赛亚书作续篇,慢慢地这续篇成了以赛亚书的附录,由于作者佚名,终于溶合为以赛亚书的一部分。 

  这看法及其分支的主要根据,首先是所谓「预言的模拟」( analogy

  of prophecy ),意指先知常针对当代的人说话(而四十五至六十六章的听众主要是被掳之人);其次,是由于四十至六十六章独特的风格、词汇及神学重点。下文将对此加以阐释。 

  但事实上,没有一位学者能以简单的形式持守这个理论,因为它的原则要求人走得更远。若把一至三十九章照样的分析(这部分被视为以赛亚所着),可显示一个  集的结构,即先知于第八世纪宣讲的一连串神谕,另加上后来他的门徒于不同时间的补充记录(例如:十三、十四章是来自第六世纪被掳去巴比伦的人;二十四至二十七章则可能来自第四世纪,波斯帝国的末年)。这些补充记录,加上许多较短的记述,可达致一至三十九章 250 节经文之多(约占三分之一篇幅);而其中一些较长的插入记录,又可分析为不同时期的编辑成品。 

  四十至六十六章通常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二以赛亚(四十至五十五章,属被掳时期,约为主前 545 年);第三以赛亚(五十六至六十六章,属被掳后,约为主前 520 年)。前者一般被视为一份完整作品,出自以赛亚一位不知名的伟大门徒;但后者却被认为是出自第二以赛亚不同学派的跟随者,他们尝试把老师的思想向下一代诠释。注释家对于这段落包含的不同历史背境及不同派别(例如道德主义、制度主义、爱国主义、普世主义),意见纷纭,故此对第三以赛亚有不同的分析。但在这 11 章经文中,可找到至少 4 个不同的来源。 

  我们必须明白,这些理论提出的一大堆作者及补述者,并非揘造。只要接受了把本书分割的原则,决不能止于简单的二分法;原则必须一致应用(遂带来上述的结果),或完全不用。尽管把本书二分的理论看似简明、吸引,不过,单一作者论以外的选择,绝不能是二位作者,而是多位作者。   

  话说回来,最近这些评鉴学者的重点,却在强调这些不同作品的统一性。那些补记者被认为是同一学派的门徒,埋首于以赛亚的思想,并尝试学习他的精神,向新一代说预言。故此,按这看法,以赛亚的教训,在他死后,仍在后代萌发新枝;他的名字也很适切地冠在这批师承于他之教训的着作之上。 

  对多重作者论的评估 

  单一作者论有十分稳固的传统,故辩正的责任在主张分割本书的人身上。而他们的主要论据并非牢不可破。 

  1. 「预言的模拟」──无疑,若四十至六十六章是以赛亚所着,他对一遥远世代关注的深度和阔度,确是匪夷所思的。但首先,若否定任何超越已知模拟的事发生,则是把模拟原理置于理性之上;并与这些篇章论述的创新的神(四十三 18 ),不能一致。其次,这种分割理论夸张了这些篇章的区别。一至三十九章包含不少论述可见的未来的话,评鉴学者把其中大部分归为后期编者之作,他们也是基于「预言的模拟」(其实是断章取义)。再者,有些预言(例如四十至六十六章)似乎作者是身历其境,例如九章 2 至 6 节之「新生婴孩的宣告」就是使用完成时态;五章 13 至 16 节记述被掳及审判的异象的经文也是。其实,杰里迈亚的作法更彻底,他庆贺巴比伦覆灭的热烈程度,令人以为他身在被掳时期的末期,他甚至催促犹太人赶快逃脱(耶五十 8 ,五十一 45 );参赛四十八 20 )。但同时,他又不允许他同时代的人,逃脱巴比伦的辖制,因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角色(参耶二十九 4-14 )。 

  尤有进者,十三章 1 节至十四章 23 节(标明是亚摩斯之子以赛亚的默示)中所见的巴比伦,正如四十至六十六章一样,并非以赛亚时期的一个难以驾驭的亚述省分,而是一个快要倾倒的世界霸权;它的倾倒也意味着以色列人被掳的结束。我们还要加上二十一章 1 至 10 节的异象,听见巴比伦的倾覆,使以赛亚十分震愕。 

  基于上述的讨论,四十至六十六章涉及被掳巴比伦,以及有关的教训和事后发展,可能出乎读者意料之外,却仍在以赛亚的视野之内。对他来说,些事情的发生正是在神的长远计划中,两个相互对立的势力──巴比伦和以色列──互动的结果;同时也是他职事的成全。 

  也许应该补充一点,即使最为特殊的预言,即早于古列出现之前一个半世纪,便说出他的名字(四十四 28 ,四十五 1 ),也并非无前例的(参有关约西亚的预言,时间距离更是双倍;王上十三 2 )。另一方面,说预言的能力正是唯独耶和华是神的明证(参四十一 21-23 、 26-29 ,四十四 7-8 、 25-28 ,四十六 10-11 ,四十八 3-8 。注意:四十八 8 指摘以色列的耳聋,而不是神的缄默,使他们忽视在被掳结束时发生的新事)。 

  2. 四十至六十六章独特的风格──设若这些篇章的处境和听众,跟一至三十九章的相类,那么,这论据才会有效。这些篇章是以赛亚晚年的文字作品,并非是宣讲记录,目的是要安慰,而非为了警告,且对象是未来的世代。这是很大的不同。这些预言似乎不可能产生(参上文讨论),但我们不能两面都否定。因为假若处境改变,方法及对象都不同(设定以赛亚为作者),思想及表达方式竟没有大分别,这岂不是更令人错愕吗? 

  当然,假若全书都出自以赛亚手笔,一至三十九章理应间中可找到四十至六十六章的影子,后者的主题也可在前者藏有伏线。事实确是这样:神在历史中的主权(四十至六十六章的主题),可见于三十七章 26 节对西拿基立的宣告之中(主前 701 年);其语调及用语,前后一概无异:「你岂没有听见?」(参四十 28 );「早先所作的」(参四十一 4 );「古时」(参四十五 21 ,四十六 10 );「所立的」(参四十六 11 );「现在藉你」(参四十八 3 )。 

  二十二章 11 节也用类同的语言表达这主题。至于那未来更伟大的「出埃及」事件,三十五章跟四十至六十六章的描述不仅互相呼应,更几乎在每一节中使用了一至三十九章的特别用语。再者,有关最后之和谐境况的异象,十一章 6 至 9 节跟六十五章 25 节也是互相关连。这些例子虽不太多,却是显着的指标。 

  3. 词汇──以赛亚早期的任务是谴责,故他用了下列的词汇,如:「荆棘蒺藜」、「惩罚」、「风暴」、「余民」;但他后期的信息是保证,他的使命变成强调神主动地「创造」、「拣选」和「救赎」。祂的计划是包括那远方的「海岛」、「地极」及「凡有血气的」;很自然的,先知呼吁人「赞美」、「欢欣」和「歌唱」。甚至那些辅助性用词,也反映主题的变易;因在后面的篇章中,充满使人感受温暖的词语。 

  不过,在提及不同词汇的同时,不能不指出有相当数量的用语,是常见于以赛亚书前后部分,却又罕见于旧约其它书卷的。「以色列的圣者」(在一至三十九章有 12 次,在四十至六十六章有 13 次)就是最好的例子;另有几个有关神的不同名称,例如:「定这事的」是使用属格代名词(二十二 11 ,二十九 16 ,四十四 2 );「以色列的大能者」(一 24 ,四十九 26 ,六十 16 )。有一些罕用语词是描述以色列的,例如:「瞎子」(二十九 18 ,三十五 5 ,四十二 16-18 )、「聋子」(二十九 18 ,三十五 5 ,四十二 18 ,四十三 8 )、「离弃耶和华的」(一 28 ,六十五 11 )、「耶和华救赎的民」(三十五 10 ,五十一 11 )、「我手的工作」(二十九 23 ,六十 21 )。(这些例子取自 R.

  Margalioth, The Indivisible Isaiah , 1964 。)由于这大量的以赛亚式用语,产生了以赛亚的门徒在历代把以赛亚的思想传递下去的理论(其实支持的证据极少)。更简单的解释是本书根本出自一个人的手笔。 

  4. 神学──本书的两大部分,是面对不同的处境,并蕴藏相辅相成的信息。莫特雅( J.A.

  Motyer )指出( 'The

  "Servant Songs" in the Unity of Isaiah', TSF Bulletin , Spring 1957, pp.

  3-7 ),一至三十九章的预言宣告历史上一个灾难性的刑罚,但由于这些篇章也同时提及教义和应许,引致很大的神学问题。故此,四十至六十六章不仅是全书的完结,更是前述问题解决之方法。若缺少了后面这些篇章,一至三十九章将会留下一个不解的矛盾。诚言:「若一个先知在历史中受灵感,宣告神的真理 …… 他也不难受灵感,解决这些启示引致的神学问题 …… 」。 

  总结:多重作者论(双重作者论的必然结果),引起的问题并不少于它可解决的。(它也引起其它旧约书卷的问题,就是被掳前的先知似乎也有使用本书的材料;这一点在此不能论述了。)这理论使以赛亚成了一件残缺不全的作品的作者;它将使所有先知书作者的身分受到质疑;它认为本书是经过历代的「以赛亚学派」及其它尊敬先知的团体,集体编着而成;他们可自由地扩充或纠正他们老师的作品,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却另有一班人,诚惶诚恐地一字不易的把这些书卷抄写;这种对比岂不叫人惊异吗?但其实这个「以赛亚学派」只是出于推论。我们也要注意早期一贯接受以赛亚书统一性的传统,并且新约圣经也明显赞同这看法。 

  当然,我们可以争论新约圣经并非就此问题作出宣告,而只是引述以赛亚书;这也是许多全心接纳新约圣经之权威的人的意见。但是,新约经文中的以赛亚,最直接的了解是指旧约的以赛亚先知。若采纳别的解释,将可发展至永无止境,永无定论的境地。这对信心并无好处。这样,我们必须寻找一个更严密、更完整一贯的方案。 

  以赛亚书大纲 

  一 1-31        危机处境 

  二 1 至四 6      属神及属人的耶路撒冷 

  五 1-30        苦涩的葡萄 

  六 1-13        先知蒙召 

  七 1 至十二 6     风暴与太阳:亚述和以马内利 

  七 1-17       以赛亚与亚哈斯王对质 

  七 18 至八 22     阐释选择 

  九 1-7        弥赛亚国度的曙光 

  九 8 至十 4      覆盖撒玛利亚的阴影 

  十 5-34        神砍伐犹大的斧子 

  十一 1 至十二 6    弥赛亚国度 

  十三 1 至二十三 18   对列国的预言 

  十三 1 至十四 23    巴比伦 

  十四 24-27      亚述 

  十四 28-32      非利士 

  十五 1 至十六 14    摩押 

  十七 1-14      大马色及北国以色列 

  十八 1-7       古实 

  十九 1-25      埃及 

  二十 1-6       亚实突危机 

  二十一 1-10     海旁旷野──巴比伦 

  二十一 11-12     度玛 

  二十一 13-17     亚拉伯 

  二十二 1-25     耶路撒冷 

  二十三 1-18     推罗 

  二十四 1 至二十七 13  神的最后胜利 

  二十四 1-23      天地受审判 

  二十五 1-12     大拯救 

  二十六 1 至二十七 1  危难后的胜利 

  二十七 2-13     神的子民 

  二十八 1 至三十一 9  亚述危机:靠神或靠人? 

  二十八 1-29     对讥诮者的挑战 

  二十九 1-8     「亚利伊勒」最后关头的获救 

  二十九 9-24     以色列内在的黑暗:加深与驱散 

  三十 1 至三十一 9   埃及和亚述 

  三十二 1 至三十五 10  救恩及黑暗的前奏 

  三十二 1-8      义人的国度 

  三十二 9-20     和平无坦途 

  三十三 1-24     渴望自由 

  三十四 1-17     普世的审判 

  三十五 1-10     旷野开花 

  三十六 1 至三十九 8  希西家的大考验 

  三十六 1 至三十七 38  亚述大军压境 

  三十八 1-22     希西家患病 

  三十九 1-8      巴比伦的使者 

  四十 1 至四十八 22   在巴比伦度过的黑夜 

  四十 1-11      久候的耶和华 

  四十 12-31      无可比拟的神 

  四十一 1-29     神与历史 

  四十二 1-17     外邦人之光 

  四十二 18 至四十八 22 易变之仆与不变之耶和华 

  四十九 1 至五十五 13

  救赎的曙光 

  四十九 1-13 

  第二首「仆人之歌」 

  四十九 14-23  

  耶路撒冷的安慰 

  四十九 24 至五十 3

  被掳之人的安慰 

  五十 4-9

  第三首「仆人之歌」 

  五十 10-11

  歌的结语 

  五十一 1-8      信心的勉励 

  五十一 9 至五十二 12  盼望的开始 

  五十二 13 至五十三 12 第四首「仆人之歌」 

  五十四 1-17     城将如多子之母 

  五十五 1-13     无穷的恩典 

  五十六 1 至六十六 24 锡安的荣耀与羞耻 

  五十六 1-8     欢迎被丢弃的人 

  五十六 9 至五十九 15 

  上锡安的羞耻 

  五十九 15 下 -21   孤独的拯救者 

  六十 1 至六十二 12  锡安的荣耀 

  六十三 1-6     孤独的报复者 

  六十三 7 至六十四 12 锡安的呼求 

  六十五 1 至六十六 24 最终的区分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