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箴言第廿一章

 

论不同的人(二十一131

 .论掌权者(1)──这节经文反映神掌管世上政权,其绝对性是肯定的。「陇沟」是人造河,其中的水只有依照河道而走。很多历史家认为历史的进程是有目的的,倘若世界的政局、历史只是偶然、巧合的结果,那么生活在其中的人根本不可能找到生命的任何意义。我们作为神的儿女,必须确信神在历史中掌权,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惧怕历史的任何转变,也有面对任何政权的勇气。

 .论愚妇(9)──箴言多次指出以愚妇为妻的可怕(参19及十九13),这里以狭窄不能站立的房顶与宽阔的房屋作比较。愚妇固然使人活得不安宁,愚夫岂不也是一样吗?求主使我们禁止舌头,不作「争吵」的同谋,反以劝慰、鼓励、赞美、实话、诚实责备作为我们生活言语的主要内容,以使家庭和睦,充满温馨之情。

 .论享乐(1720)──晓得积蓄的人,称为智者;只顾享用的,称为愚人。蜜蜂与蝴蝶在严冬有相反的遭遇,正好用以比喻此两种人。弟兄姊妹,口腹及感官的享乐永无止境,神所要的,是我们作智慧的管家,善于运用神所赐的金钱。

 .论奉献(27)──恶人可以献祭,但神必不悦纳。同样的祭物,并不代表神同样的悦纳。倘若人怀骄傲、炫耀、贿赂的心情来奉献,神岂会悦纳呢?这些可称为「恶意」;但在此之先,神早已对「恶人」加以弃绝。神要求我们作义人、好人,怀纯正敬畏的心奉献。神曾说:「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撒上十五22)神鉴察人的心,而不会单看礼物。就是奉献全部金钱、舍生,若没有爱神的心,这一切都不足讨神的悦纳。谨慎啊!

思想 你周遭的人中有无数未信主的,你愿意以哪一节圣经中智慧之言与他们分享呢?──《新旧约辅读》

 

7 三申两种言行 廿一~廿二16

  本段的格式与前几段的编排差不多,且是所罗门的箴言里第二段的终结。

{\Section:TopicID=471}廿一1

  本节经文展现上帝对人一生的关联,所产生的影响力。其中包含两种不同的原文形式,所得的结论也就有些出入,因为随意流转一句话,改变了动作的主词之故。第一种形式强调的至高无上的自由心态(参看十六1015,廿五3),第二种形式即为耶和华的降服,任其支配(参看十九21,二十2728;伯十二2425)。

   此处仍指思想的座泣,可翻成「思想」。

  陇沟的水 指人的思想为上帝所控制,好像大江的流水,被导引至灌溉的运河里,无论水流的方向和量,都在控制运河闸的管理员之直接运作下。

  陇沟 在中文似乎这个词组不太普遍。的第一义是甘肃省的简称,在此不可能;第二义为「垄」的另写,指田中高处,陇沟乃农夫引水灌田的水;第三义指天山的大山坡,名坻,又称山,即汉朝的关,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头水也。汉朝的音乐家李延年作曲名头水,或作头吟,当非此意。若取第二义则指田间水槽,水势似乎没有运河水闸那么大。

  随意流转 原文的主词为第三人称单数,故应自成下一句。如主词指自己,他就可以在天人合一(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之后,从所欲,看风行舟,行所当行,止所当止,缘济世,而进退不失据。

  但如果主词是指耶和华,那么,连君的思想念头都在上帝的控制管理之下,何况一般平常人呢?上帝是历史的主,祂在治理世上任何事件及行动,不管多么辗转曲折,还是有办法引领世事人祂所定下的方向前进。这也正如西游记所艳称的:「孙行者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中」。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上主随意指挥君王的心,正他转移河的方向」。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君王的心在上主里,有如水流,可随意转移」。

{\Section:TopicID=472}廿一2

  本节与十六2的词意差不多,请参其注释{\LinkToBook:TopicID=328,Name=十六2}

  此处的微言大义即人行为的标准应由上帝来定,而非由人自定。当人为的标准时,若非一厢情愿,即是自我标榜,他的判断常会失之偏颇。没有人完全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本相,这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故。人生唯一正确有效的判断来自上帝,祂能看透我们真正的自我。

{\Section:TopicID=473}廿一3

  经文的涵义与十五8相近,请参考其注释{\LinkToBook:TopicID=300,Name=十五89}

  本节强调公义所有形式的重要性。

  仁义 指日常生活待人处世的正义仁和。

  公平 指在法院当中的正判决。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或法院的诉讼过程中,公义的原则决不能偏废。在人生所有实践的形式中,公义甚至比正式的崇拜更为重要。

  更蒙耶和华悦纳 原意为:「更蒙上主选中」。意指如果上帝需要在公义和献祭之间作选择的话,公义应为两者之中较重要的项目。

  献祭 在圣殿的坛上呈牲,乃是以色列正式崇拜的中心特征。献祭是神圣的责任,以及出于信心和爱心的行为。智慧师不太常提及正式的崇拜,但他们绝未将此定罪。他们自己不是司和主持正式典的人;他们是教师,教导实践宗教于日常生活中。他们不反对正式崇拜,但正式崇拜却非他们专门,他们擅长教导人将宗教学以致用。虽然智慧师不反对或轻忽正式崇拜,他们理直气壮地宣称他们强调宗教的实践与祭司强调圣殿崇拜同样重要。以色列宗教的最重要成果并非安息日的敬拜,而是日常生活的坐言起行。在日常生活当中实践公义比在神圣的日子当中献祭,更讨上帝的喜。如果上帝必须作选择的话,祂会选择日常生活的正待人接物,过于在圣殿中献祭。这项原则一直是敬拜上帝的基本原则,于今犹然(参看撒上十五22;诗卅九79;赛一1120;耶七2128;摩五22;何六6;弥六68;太九13)。

{\Section:TopicID=474}廿一4

  以原文看来,要翻译得适当妥贴,面面俱到,谈何容易?总的来说,凡是与恶人有关的东西,都染上的污点。

  眼高心傲 指其外在眼高于顶,内在又心高气傲。

  发达 原文及英美修订本均为「灯」字,乃飞黄腾之意。参看十三9,廿四20;伯廿一17

  现代中文译本说:「邪恶人狂妄高傲,炫耀自己,是罪」。

  古今圣贤,劝人持盈保泰,谆谆告诫骄便是罪。但是骄不可以与「引以为荣」或「自尊」混为一谈,换言之,骄\cs8乃是放肆的自尊,不是夸大自己的德行,便是贬低别人的事迹,想他自己放在较的水平上。通常骄的背后可以找到无意识的虚弱与不足感。骄就是想要支撑下陷的自我形像,而觉得人一等。

  前人有诗云:「花开花落开又落,锦衣布衣更换;豪家未必常富贵,贫人未必常寂寞。扶人未必上青天,推人未必填沟壑。劝君凡事莫怨天,天意与人无厚薄」。

  请思想下列的经文:「我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看得合乎中道。」(罗十二3

{\Section:TopicID=475}廿一5

  本节提出世人中两种富的途径,他们的目的可能相同,但采取的手段又不相同,结果也不一样。前者「慢工出细活」,稳扎稳打,至终得到丰裕的结果;后者专走偏峰,故觅捷径,功近利,结果「欲速则不达」,敷衍了事,弄到人穷志短的地步。两者之间差在周详的计划,参看十二24,十三11,廿八20

{\Section:TopicID=476}廿一6

  诡诈之舌 指说话不算数或作假见证。

  本节好像是上一节经文的继续发展。行事急躁的变成随便撒谎作伪证的,这只是他们求财计谋的一部分,到头来都要以悲哀收场,所得之财,亦将成泡影(参看十2,十三11,二十21;传一14)。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以谎言伪语骗得的财宝,是浮云轻烟,亡的网罗」。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不义之财如过眼云,使人陷入亡」。

{\Section:TopicID=477}廿一7

  再次提到公平的法则,这是世人安身立命的生活约,有此步青云,缺此寸步难行,恶人倚靠强暴凌人,最后作法自毙(参阅诗七16,九16)。

{\Section:TopicID=478}廿一8

  正直 原文是 yashar,是指的方向,要与上一句的弯曲对照。

  本节经文提到那些内疚深重的人,导致无理性的行为;而良心清洁的人,俯仰无愧,光明磊落,抬头挺胸,走在康庄大道上,他们不必躲躲藏藏,好像见不得人的样子。

  这是讨论人类罪感深重,焦虑无助的光景,诗人柯力契(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的信天翁长诗中那位古老的水手,正是一个有内疚的人惶惶不可终日的写照。在他残忍地杀了那只带领他到安全地带的信天翁之后,一直害怕遭到刑罚与报复。柯力契写道:「踽踽独行者,恐慌又忧愁;行行重复返,一去不回头,魑魅与魍魉,紧跟在四周」。有些人受不了内疚,加上孤独和对自己的忿怒,就寻短见,加速毁灭自己。反观心安理得的人,顶天立地,无欲则刚,所以立身处世,可以正直适中。

{\Section:TopicID=479}廿一9

  东方人如果家居缺地,就随便找一个地方可以枕首安身睡觉。事实上,看到男男女女在大路上吃东西,开会,甚至露宿街头或屋顶(太十27)并不稀奇。在圣经的土地上,住家的地方很有限,有时候「一家八口一张𢚘」的光景屡见不鲜,或是好几个家庭同住于一个小屋子里。家庭传统又是神圣不可侵犯,只要父母健在,不管已婚或未婚的子女都还和他们住在一起。

  宽阔的房屋 原文 chaver,意指「作伴」、「同居」。但大部分的英译本跟希腊本改为宽阔rachav)。近来的研究指出根本不需改动原文的子音,亚迦底文的动词 habarum,就有「争吵、喧哗」的意思,那是本文 chaver 的古典形式。若然,整句的意思就是「宁可住在房顶的一角,而不愿跟争吵的妇人与喧哗的一家同住」。旨哉斯言,本文在廿五24又重述一次。另参阅本章十九节{\LinkToBook:TopicID=489,Name=廿一19}

  房顶的角上 指屋的小房间或招待客人的小楼(参看王下四10)。此处指男人愿独身,随处栖宿,而不愿与一个唠叨的妇人同住在一起。或谓一个一家之主竟然被妻子的舌头放逐,而无容身之处,何等讽刺!

  夫妇之间彼此有十分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力。人明显的罪行和不成熟的性格特征都会损害到另一半。长期手足无措的男人驱使敏感的妻子沮丧更深;惧内的男人激起妻子焦虑、不安全感和愤懑;不修妇德的女人夺去丈夫的男性气概,她吹毛求疵,絮聒不休,加添丈夫的不足感。苏东坡有一首诗描写他的友人陈季常惧内的光景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Section:TopicID=480}廿一10

  本节提到恶人幸灾乐祸的心理,请参看十七5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363,Name=十七5}。另参阅十二10

{\Section:TopicID=481}廿一11

  本节与十九25的意义大同小异,请参阅其注释{\LinkToBook:TopicID=434,Name=十九25}。另参看十五532

{\Section:TopicID=482}廿一12

  本节词句有点困难,特别是有关义人的定义。

  义人 原文作「那位公义的」,可以是指上帝自己(参看伯卅四17),否则即是指一名法官。

  思想 指「评估」、「鉴察」,明镜高悬。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正的上主监视恶人的家,且使恶人们都陷于灾祸中」。

  现代中文译本翻成:「公的上帝洞悉邪恶人的心思,他要使他们败」。

  如果当事人是一个义人,他见微知着,明白兴衰盈亏的道理,就不会羡慕恶人的家,反能趋吉避凶,离恶行善。前人诗云:「造物弄人莫强求,劝君凡事把心收;你今贪得收人业,还有收人在后头」。

{\Section:TopicID=483}廿一13

  参阅廿八27;雅二13

  按照旧约律法,弟兄中若有穷人,总要慷慨解囊,照他所缺乏的,补充其不足(申十五78)。如果住怜悯的心肠,他将来呼也不蒙垂听。此处是否暗示束手不助人的,将来也会遭报沦于贫,不得而知:但是充耳不闻救声的,他的怜悯、关怀与爱心已空空如也,这是完备的人生与灵性所必须的品格。至于正确对待穷人的态度,请参阅十九17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426,Name=十九17}:另参看诗一○八1619;太十八2335,廿五4146。助人者人恒助之,恨人者人恒恨之。

{\Section:TopicID=484}廿一14

  礼物 在许多地方和贿赂同义。在东方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送贿赂的风气还是非常盛行。许多的诉讼与争论藉贿赂,便在事先私下解决了。

  当人违犯了法律,触了官员的怒气,便不惜以巨金馈赠来挽回。礼物贿赂如果太少,会被拒绝,送者将受到斥责与处罚。在圣经的时代,「贡」通常被称为礼物。巴勒斯坦的王送礼物给叙利亚、巴比伦和埃及的王,向他们朝贡以便赢得他们的恩宠,保护他们免于外侮。但他们若没有进贡,就会被侵略,更重地课税。

  摩西律法和先知们谴责贿赂,因其遮掩了法官和其它政府大员的眼睛,扭曲了司法的正义。此处仅在描述贿赂的用途,并未加上任何道德的论断(参看十五27)。

  下一句有另外的版本译为:「免掉礼物的,挑起暴怒」。如此便成为对仗的两个子句,合起来似乎是一句讽世的流行格言(比较十七823,十八16)。

{\Section:TopicID=485}廿一15

  秉公行义 是上帝要求世人努力实践的目标,对义人来讲,正中下怀,所以他们求之不得;对作孽的人来说,就恐惧难受。史载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也是这个道理。

{\Section:TopicID=486}廿一16

  迷离通达道路的 指那些自以为可以随心所欲,放浪于形骸之外的人。等到他们发现已经偏正路,又是太迟了。陷入其中的人可能有犯罪的自由,却没有不犯罪的自由。

  下半句是他以为是「自由」的后果:

  (一)自我意志和罪的枷锁阻止他走在人生的常轨上(必住)。他发现其实他不能任意而行,罪的阴影已笼罩并束缚他的生活习惯。

  (二)自我意志和罪的枷锁已把他和所有其它的罪人捆绑在一起了(会中),这是物以类聚的结果。反叛的人不能独自作恶,正如行善的人不能独善其身。罪的一生其实就是选择罪的同伴及容许罪的气氛的团体。

  (三)自我意志和罪的枷锁导致死亡,而非生命。罪的一生减弱了生命的脉动和欲望,哀莫大于心死,等到这些都死了,就再没有甚么剩余价值了。

  阴魂 原文为 rephain,乃冥府之意。人死后灵魂到那里等候将来的审判,指幽冥之地。英文圣经都译作「死亡」。

  就这样,一个反叛的、以自我意志为中心的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了。他发现他一度所看好的自由,驱使他挥手告别了一切的良善,换来的却是枷锁千重的人生,甚至死路一条。

  现代中文译本说:「从明智失的人,死亡他」。

{\Section:TopicID=487}廿一17

  这是警告骄奢淫逸的生活,会导致贫穷的结果,参阅廿三2021,对这主题作更大的发挥。

  先知阿摩司(六46)曾警告当代的以色列人说:「你们躺卧在象牙𢚘上,舒身在榻上,吃群中的羊羔……以大碗喝,用上等的抹身,却不为约瑟的苦难担忧」。

  膏油 指香料,见诗一○四15,一三三2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整天宴乐,必然困;吃喝无度,怎能富足?」略去用香料膏油抹身的人生享受,参阅传九78

{\Section:TopicID=488}廿一18

  本节经文可能与十一8的意思有关。

  赎价 就是下半句的代替,指恶人害人不成反害己,作法自毙,成了义人的「死鬼」,事例见哈曼谋害末底改的经过(斯七10),结果奸诈人成为正直人的阶下囚。即言:义人所脱离的患难,恶人必取而之。

  另外的说法,可能是指法庭的背景,一个奸诈的恶人陷害一位无辜的人;结果法官判决恶人败诉,他必须要承担一切诉讼的费用及罚款。因此奸人成了代替,付清了好赎价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恶人必将为义人作赎金,败类也君子」。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邪恶人想陷害正直人,祸患反临到自己身上」。

{\Section:TopicID=489}廿一19

  本节的意义与本章第九节非常相像,在此不赘,请参阅该注释{\LinkToBook:TopicID=479,Name=廿一9}

{\Section:TopicID=490}廿一20

  宝物 此处指所积蓄的金银石。在东方直到如今人还把金银存在家中,或埋在田里或洞穴里。很少人放在银行里,所以家中或田里是藏钱的最佳所在。

  膏油 指植物性的橄榄。从无法记忆的年代起,和奶一直是圣经地带重要的经济部分,特别是古时候当金钱缺少,又埋在地下或藏在富人的藏里。人们迄今在某些地方仍使用橄榄和奶作为贸易的媒介物(弥六\cs167)。耶稣提到那不义的管家减轻主人的债帐,而那就是以积欠多少篓计算的(路十六58)。

  在家中积蓄金银石和的,是智慧人和富人,因他们懂得以智慧聪明来运用这些财富;愚昧人挥金如土,尽情花费,一下子变成穷光蛋(参看1718节)。

  吞下 指浪荡干净,没有存留。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珍贵的藏和油,积藏在智者里;但胡涂愚昧,却将之消耗净尽」。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明智人富足舒适的生活;愚昧人因任意挥霍,产荡然」。

  东方古版本作:「令人垂涎的宝物膏油放在家中;但只有人的智慧聪明会支配它」。这是说:聪明人会好好运用财富,暗示敬虔的人一家敬畏上主,得蒙丰富的赏赐(参看十五6;诗一一二3),亦即「善之,必有余庆」。

{\Section:TopicID=491}廿一21

  又是一节与公义和爱心有关的经文,事实上这正是上帝所具有的两大属性。我们若以此为鹄的,一心一意去追求,就能求仁得仁,如愿以偿。为要寻得生命、公义,和尊荣,必须全力以赴,付上代价。如果中途而废,功亏一篑,也就无法达成目标。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正直仁慈的人必享长寿,为人敬重」。

{\Section:TopicID=492}廿一22

  这句格言反映一个真实或虚构的故事,如今已文献不可征。类似的一个故事,讲到一位贫穷的智慧人,坚壁清野,指挥若定,挽救了一个围\cs9的危亡,记载在传九1316。上述的故事是以防御为上,此处是以进攻为上,两者都是提到「智慧胜过力」的明证。此处暗示攻莫如攻心,智慧人以计划、谈判或周详的战术,间谍的运用,攻其不备,「不战而屈人之兵」,反解了对方的民心士气,征服了对方的城墙坚垒

{\Section:TopicID=493}廿一23

  这是一句已经颇具形式的流行押韵口语,意义和十三3很接近。

  语云:「病从入,祸从出」,口舌招尤,人所共知。参阅十七27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387,Name=十七2728}

  语云:「是非只为多开,烦恼皆因强出头」。智慧人保他们的嘴唇,无话可说的时候,就保持缄默,若要说话就必言之有物,通常有益处。保嘴唇的人,乃是保护自己免受愚昧话语所带来的无妄之

{\Section:TopicID=494}廿一24

  此处解释亵慢人的定义,他的特征是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狂妄自大,旁若无人,这些都发源于骄傲的病态(参阅第四节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474,Name=廿一4})。

  骄傲的背后隐藏无意识的虚弱与不足感。骄傲与自卑往往只隔一层薄纸张。有一次耶稣的两个门徒要求将来在天国里成为祂的左将右相(可十3545)。他们似乎很骄傲,以为比其它的门徒高明,配得最好的位置;实际上他们可能怕得不到奖赏,所以最好事前抓好应许,先拔头筹。他们如果不是患得患失,就不会作这样的请求。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高傲的人,名叫『狂人』;他行事必极端蛮横」。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自命不凡的人狂妄自大,心骄气傲」。

{\Section:TopicID=495}廿一2526

  「这两节经文要连贯在一起看,意义才完整。

  本节经文语带幽默,又有点悲凉的况味。懒惰人梦寐以求的,就是甚么都不必作,恶性循环的结果,使之饥寒交迫而死,他虽然终日贪得无餍,却落得一场空。

  至于义人的秉性,一直是乐善好而不吝啬,他们的好心必有好报。

  现代中文译本翻为:「懒惰人等于自杀,因他不愿工作;他整天无厌。义人却乐于施舍,毫不吝惜」。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怠惰人的手不肯,必为他的愿望所扼杀。贪的人,终日贪婪,正的人,广施不吝」。

{\Section:TopicID=496}廿一27

  这是一种上加,每下愈况的情形,一直是很好的文字和教导的素材。

  与十五8所说的一样,智慧人宣称恶人\cs8对上帝是公然的侮辱,上帝决不悦纳。恶人忽略一个事实就是祭物本身没有甚么意义,除非它能反映献祭者的诚心实意。

  存恶念 意为「存恶行」。恶人虽然从事宗教礼仪,然而因为行不改,心怀叵测,这种伪善更为令人心惊。

  正如摩五2124所说,这样的献祭,上帝决不悦纳,事实上,这是几近亵渎的行为。每一个来到上帝面前祈祷、赞美和奉金钱的人都应以此为警惕(太五2324)。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上主恨邪恶人的献祭,尤其厌动机诡诈」。

{\Section:TopicID=497}廿一28

  这节经文被解释成好几种意思,从字面上可以翻成:「作假见证的必灭亡;但是他话的人会继续重述其故事」。当然一个坏人的恶言恶行就是在他死了才后,还继续存在于他影响过的人当中。

  听真情而言的 显然是指下一个见证人。

  这是法庭上的两相对照,前者作假见证不足采信;后者善于\cs8话,咀嚼涵泳,然后才开口,难怪他一言九鼎,仿如日月长存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撒谎者的证言不足信;善者发必受尊重」。

  有关「善者」的艺术,传播心理学提供了几项建议:

  (一)了解聚精会神需要下一点功夫,努力去好好地,使用一些「意志力」。

  (二)了解你若掉以轻心,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关节。

  (三)知道倾人说话是最普通的礼貌。当我们说话,也盼别人好好地

  (四)不要因说话者的手势,言辞或服饰而分心。不要让怪癖来阻止接受有价值的信息。

  (五)集中精神在要点上,不要管那些非关紧要、重复、多余的细节。在心中默念要点,方便的话,把不太容易记住的重要资料记下来。

  (六)可能的话,尝试控制聆情况的外在因素。关掉电视机、吸尘器、除草机的响声。尽量坐在教室、演讲听、礼堂的前排,以便获得最大量觉的舒适程度。

{\Section:TopicID=498}廿一29

  脸无羞耻 指恶人外貌刚强而心中怯懦,即色厉内荏的意思。这种表情除了他自己以外,别人都看得出来。

  另一方面,正直人气壮,光明磊落,行事坚定,义无反顾。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义人作事有自信;邪恶人却假装勇敢」。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邪,常装腔作势;正直,却举止检点」。

{\Section:TopicID=499}廿一3031

  这两节也应该连贯在一起看,才更有意义。

  合起来的意思是耶和华所向无敌,无役不

  智慧 此处的意思不同于箴言一贯的涵义,有世俗「予自雄」的狂妄意思。用这种智慧、聪明、谋略想去敌挡耶和华,简直是螳臂车,自不量力。这种所谓小智慧、小聪明、小谋略可能取巧一时,终无大用,不要也罢。参看三5,廿三45;伯五1213,十二2,廿八13,卅九1935;林前一20

  基于这种心态,苏东坡有诗劝世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东方人用来作战的工具,多山的巴勒斯坦不太适合用,早期只限于在海岸平原及耶斯列谷地带。在埃及地发现有(创四七17;出九3),乃公元前十七世纪牧羊王许克所斯(Hyksos)族带到埃及的。法老的追兵装有战车战(出十四9,十五19),西西拉的军队也是如此(士四15;王23)。所罗门派人去埃及买马(撒上十2829),以后再卖给赫人诸王和亚兰诸王(王上十2829;代下一1617,九28)。

  大说:「有人靠车,有人靠,但我们要提到耶和华我们上帝的名」(诗二十7),因为战争的败全在乎耶和华(撒上十47)。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上主若与你为,所有智慧、聪明、策都与你无益。人可以招兵买马,准备打仗,但使人得胜在乎上主」。

  了解此项事实,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耶和华成为我的倚靠,人能把我怎样呢(诗五十六4)?惧的是谁能敌挡耶和华,并祂的受膏者呢(诗二24)?是喜是惧,是福是祸,端看我们对祂的态度如何。──《中文圣经注释》

 

赞助商链接

返回基督教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