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第十五章
【罗十五1~3】肉体的天性,总是只求自己的喜悦――合于自己的看法,顺乎自己的习惯,贪求自己的利益等。基督的性质,却是『不求自己的喜悦』――放弃自己的看法,反乎自己的兴味,不顾自己的利益等。活在只求自己喜悦的原则中,自然就彼此论断,互相绊跌;活在不求自己喜悦的原则中,自然就『彼此建立』,『彼此同心』,『彼此接纳』(十四19;十五5,7)。所以教会的光景是否正常,乃在大家是否肯活在基督的原则中。――《读经指引》
【罗十五1~5】从忍耐生盼望的生活:「叫我们因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4节)。基督徒的生活是克己利他的生活,人的软弱我们要担当,我们务要叫邻舍
喜悦,叫邻舍得建立;因基督徒的生活不是求自己的利益,乃是求别人的利益,因此任凭人怎样待我们,我们仍然好待他们,『患难生忍耐』(罗五4)。我们有了忍耐,在神前我们也就有了盼望,因为『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我们顾到别人、不顾到自己,是亏损吗?不,乃正是我们的利益,正是效法了基督的榜样;我们一天不活出这种生活来,一天就是我们的损失;我们早一天活出这种生活来,我们就早一天得着。―― 谢模善
【罗十五4】「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
基督教不单建立在训律上,也建立在具体的榜样上。神教导人的方法之一,乃是借着史实。圣经中历史的记载,告诉我们人类如何认识和遵行祂的旨意。我们因着留意古圣的生活,就不但可以发现神对我们的旨意,更学习了应如何去完成它。神的手在生活中给他们带领,并在此表达了对他们的愿望,祂也要我们注意这些事物,好叫我们借此更清楚明白祂在我们身上所策划的工作。
我们是否需要很清楚的去教导一个小孩子去做每一件事呢?是否每一项生活细节,都必须个别的加以准许或禁止呢?难道小孩子不能单从观察父母亲的行动生活而多获训益吗?我们从观察所学的,比从聆听所学的是更快更多。并且经由前者所产生的印象,在我们里面也显得更为深刻,因为训律无疑是抽象的,而榜样即将真理的运行方法,很具体的表达出来。在原则上,神的工作方法在今时代与在圣经的日子仍然是一样的。祂在新约和旧约里,给了我们许多史实,好叫我们因着圣经上的忍耐和安慰,一同可以得着盼望。――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罗十五4~5】神赐忍耐、盼望,但这忍耐、盼望也必因事才在我们身上生出来。一个人越为人、越舍己,好似苦,其实乐,因为在神前有了盼望;一个人越利己损人,好似当时快乐,其实很苦,因为何时想起来,就何时难过、没有盼望。―― 谢模善
【罗十五7 】「所以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与神。」
在前章经文中,曾论及教会生活各种不同的见解(例如食物及守日等)。保罗以「因为神已经收纳他了」(罗14∶3)为开始,并同样的以「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罗15∶7)为结束。这里是一个简单而又基本的基督徒彼此交通的根据,就是说:只要他们是属于主,而我们也是属于主,这就够条件了。然而,可怜得很,当你我相遇时,我们总是谈讨彼此的异见,我们不去讲述那位共有的主,而转向消极这一方面,争辩那些不同的事,并强调什么是对,或什么是错。上面所引的那段经文(罗14∶3-15∶7),描述许多见解不同的例子,但保罗没有题到谁对谁不对,因保罗所关心的,乃是基督徒的交通,而这个交通都不以某人的见解正确或错误为根据。问题不在乎别人是否和我一样的信法,或是否有完全相同的经历。唯一的要点乃是:神有没有接纳他?如果有,我也得照样的接纳他。――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换一句话说,基督徒的接纳,乃是根据于基督的接纳。再换一句话说,基督所接纳的,我们不能不接纳。如果有一个人是基督所接纳的,而我们不接纳他,我们马上就是一个宗派,不是一个教会。
{\Section:TopicID=269}关于教会生活的这段话,开始于「神已经收纳他了」(十四3),结束于「基督接纳」了我们(十五7)。这里我们看见我们与别人一切交通的基础──他们属于主,我也属于主。那就够了。我与别人交通,不是因为他们属于英国国教,我也属于英国国教;也不是因为他们有过特别的经历,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也不是因为他们持守某些见解,我也持守同样的见解;也不是因为他们属于某一差会,我也属于同样的差会;乃是因为他们属于主,我也属于主。―― 倪柝声
【罗十五16】「因着圣灵,成为圣洁。」 圣灵是我们成圣的能力。圣灵使我们能答应里面圣洁生命的要求,顺从外面圣洁真理的光照。
新约祭司的职分,较比旧约更为广阔,甚至连传福音也包括在内。保罗不但说他是神特派作福音的使徒(罗一1),也说他是『福音的祭司』。这福音的祭司,一面代表神,把神丰满的儿子,当作福音送给人;一面又把藉福音所生的蒙恩者,当作圣洁的祭物献给神。哦,这职分何等荣耀!――《读经指引》
【罗十五18】「除了基督藉我作的事,我甚么都不敢题。」保罗虽然智能充足、学问渊博,尚且除了基督藉他作的事,不敢有任何夸口;何况我们各方面比保罗都差得很远,更不可以自己的聪明、智慧来夸口;若要夸口,只可指着主耶稣夸口(参林前一31)。――《读经指引》
【172.以利哩古在何处,保罗何时曾到过这地区传福音?(罗十五章19节)】
“以利哩古”(LLvnicuM)是当时罗马帝国的一省(参看圣经地图6及本书前的罗马帝国地图)。古时的以利哩古占地甚广,包括今日的奥地利、匈牙利、阿尔巴利亚、罗马尼亚、巴尔干半岛等地区。以利哩古人当时为半开化民族,好战善骑,喜饮生血,及吃生肉。居山上者,时常侵扰马其顿人,居海岸者,多为海盗。罗马帝国征服以利哩古后,设置省份,并直属帝国。
保罗说由耶路撒冷直到以利哩古一语,可能指第三次布道的旅程,两地相距约一千五百英哩。使徒行传并未提及保罗在以利哩古传道的情形,圣经地图6把保罗第二次传道的旅行路线画到以利哩古,可能是在使徒行传十七章及二十章的复杂行程中曾到达这地区的边境,亦未可料。
在十七章说到了帖撒罗尼迪与庇哩亚,该两地与以利哩古相近。二十章说保罗到了马其顿,走遍许多地方,亦可能包括以利哩古边区在内。
考古家研究今日的阿尔巴尼亚语与古时以利哩古人近似。但今日的阿尔巴尼亚为欧洲唯一回教国。
提摩太后书提及提多到达马太去工作,该地即以利哩古地区近海边的一部分。足见保罗曾在以利哩古传过道,而且成立了教会,但路加忽略而未记录在使徒行传中。――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罗十五23】保罗见证说,他在马其顿、亚该亚一带,已把福音传遍,甚至『再没有可传的地方』,所以他就要去更远的罗马,直到士班雅(即今西班牙),为主作工。这里说出两个原则:(1)事奉主者,必须在一处尽了神在当时当地所给他的托付,才可另调他处。(2)事奉主的人,若在一处已经尽了他的职事,就应该接受更广阔的负担和引导,把基督供应到更远之处;不可死守一方,紧抓所已有的成就。――《读经指引》
【罗十五27】「既然在他们属灵的好处上有分,就当把养身之物供给他们。」属灵的恩典虽非买卖的,但蒙恩的人,愿意在财物上,为着主的缘故,交通给帮助他们的人,也是应当的,且是蒙神喜悦的。――《读经指引》
【罗十五29】保罗不仅借着这封书信,对在罗马的圣徒,论到基督丰满的福音,并且他也要亲自『带着基督福音的丰满祝福』(另译),去到他们中间。这说出这位神的仆人,他所说的,就是他所是的;他口中所传扬的,就是他身上所流露的。我们岂不也该如此?――《读经指引》
【罗十五32】身上带着基督丰盛恩典的人,无论到那里去,都叫别人与自己『同得安息(安慰、舒畅)』。主耶稣本身,就是自己有安息,又呼召别人来得安息(参太十一25~30)。因此凡与圣徒交往,自己没有安息,也不能叫别人得享安息,甚至更为加人重担的,都是证明他身上缺少基督丰满的实际。――《读经指引》
【罗十五33】「愿平安的神常和你们众人同在」(直译)。神不但是赐平安的,并且祂自己就是我们永远的平安。这位平安之神住在我们里面,和我们同住,乃是我们莫大的福份。――《读经指引》